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成员动态 >

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25年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发布时间:2025-09-22 11:51:37   来源:天齐锂业    浏览次数:

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本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为吸引和聚集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共同提高本实验室研究水平,根据《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依托单位的相关管理规定,设立本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符的创新研究。现将《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25年开放课题申报指南》发布如下:

一、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1)锂矿资源高效绿色综合回收利用

2)绿色低碳提锂技术应用开发(DLE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3)下一代锂电池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开发

4)再生锂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研究

二、 资助对象

本实验室对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实行开放。

1. 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员,均可申请本实验室开放课题。

2.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特别优秀人员须由2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

3. 实验室固定人员不得申请开放课题。

4. 同一申请人在课题未结题前一般不得申请新的课题。

三、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本年度主要资助以下方向的研究:

1、硅铝微粉用于高分子填料可行性研究

研究背景:锂渣制备硅铝微粉主要用于传统建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市场容量,无法在相关行业得到规模化应用。填料是用以改善复合材料性能(如硬度、刚度及冲击强度等),并能降低成本的固体添加剂,常规的填料有滑石粉、硫酸钡、碳酸钙、钛白粉和陶土等。开展硅铝微粉替代常规填料一方面有助于解决锂渣消纳难题,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天然矿物填料用量,对产业链上下游践行“双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聚焦硅铝微粉替代天然填料在造纸、橡胶、塑料、涂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为硅铝微粉应用开拓新的解决方案。

2、富锂铁料综合回收含锂矿物可行性研究

研究背景:锂辉石冶炼渣制备硅铝微粉过程副产富锂铁料,其Li2O含量为0.4~1%左右,在水泥建材行业面临产能结构调整与“双碳”政策双重压力下,其消纳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锂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为突破现有困境,亟需针对富锂铁料开展高值化利用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锂元素的高效提取工艺并完善锂渣循环再利用技术方案,破解新能源锂电产业链的行业痛点难点问题。

3、锂辉石矿耐低绿色浮选捕收剂研发

研究背景:突破目前锂辉石药剂低温捕收性能差、药剂用量大,成本较高等问题,推动我国锂矿浮选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

研究内容:聚焦锂矿浮选捕收剂创新研发,重点开发耐低温绿色浮选捕收剂。通过计算机模拟,构建锂辉石矿物表面原子构型及活性位点分布特征模型,然后开展适配性原料筛选工作,采用多元配伍等手段,开发出1~2种伟晶岩型锂辉石矿耐低温绿色浮选捕收剂。

4、新型钛系锂吸附剂的设计开发及性能研究

研究背景:四川盆地的地下卤水资源展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然而,由于该地区地下卤水锂含量较低,并且存在多种伴生元素,且其含量异常高,因此其开发与应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钛系吸附剂在吸附与解吸平衡过程中所需时间过长,从而导致生产周期延长的问题,通过精细调控晶体结构尺寸、结晶度、表面活性位点种类及分布密度,实现一种新型钛系锂吸附剂的可控合成。该吸附剂具有丰富的锂活性位点和卓越的动力学性能。研究还将通过系统性的构效关系分析,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该类吸附剂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机理。

5、锂原子在各类金属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研究

研究背景:在固态电池中,锂离子通过固态电解质传输到负极材料界面处与电子结合变成锂原子,锂原子在负极材料表面沉积并不断向材料内部扩散。但负极材料界面局部电流过大,锂原子扩散速率太低时便容易在负极表面堆积并形成锂枝晶,造成时可能导致电池失效,因此,引导原子沉积变的十分关键。例如研究表明,锂在金属铟中的扩散速度较高,锂原子在界面处堆积后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会扩散进入金属铟中,抑制锂枝晶的形成。

研究内容:研究锂原子在常见金属材料(如铟,锡,铜,银,硅等)中的扩散行为,从动力学和第一性原理方面横向对比锂在金属材料中的扩散能力,探究上述材料晶体取向对扩散能力的影响。

6、富锂锰基正极/硫化物电解质界面稳定性优化

研究背景: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中,富锂锰基正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界面易发生副反应(如晶格氧不可逆损失、界面硫化物分解),导致容量衰减和电压极化。

研究内容:揭示界面副反应的关键因素,提出有效的界面稳定性提升策略,为高性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7、掺杂包覆策略提升锂磷硫氯电解质耐湿性的研究

研究背景:硫化物电解质在潮湿空气中容易与水反应生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性能下降。提高其耐湿性对于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研究内容:开发出耐湿性显著提高的Li6PS5Cl电解质材料,明确掺杂和包覆的协同作用机制,为提高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环境中的稳定性提供解决方案。

8、锂金属负极界面稳定化添加剂设计与开发

研究背景:高比能锂金属电池具有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针对锂金属负极循环过程中枝晶生长问题,电解液添加剂材料可以通过物化性质调控负极界面处的能量、物质分布从而实现锂的均匀沉积,提升锂金属负极的循环稳定性。

研究内容:(1)针对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导致的安全问题,设计开发电解液添加剂和电解液配方,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2)研究电解液组分与锂金属沉积行为、界面能量物质分布间的构效关系;(3)开发可有效降低锂枝晶生长和调控电极界面能量分布的电解液添加剂。

9、锂电池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结构设计与界面优化研究

研究背景:硫化物电解质是固态锂电池突破能量密度与安全瓶颈的核心材料,但其低离子电导率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的不兼容性限制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大规模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开发新型Li3PS4基高熵硫化物,优化Li+传输路径。研究电解质/电极界面化学演化机制,设计LiF原位钝化层抑制锂枝晶生长及界面副反应。为高稳定性、高离子电导率硫化物电解质的商业化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

10、杂质离子诱导下对磷酸亚铁晶型的影响及调控策略研究

研究背景:在磷酸亚铁的合成中,原料或工艺中引入的杂质离子(如Na+Mg²+SO4²- 等)可能改变磷酸亚铁晶体的生长路径,导致产物晶型偏离目标结构,进而影响其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研究内容:系统探究典型杂质离子对磷酸亚铁晶型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揭示晶格畸变与性能关联机制,为高纯度、高结晶度磷酸亚铁的可控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四、开放课题管理

1. 本年度计划立项不超过10个开放课题,执行期限最长为2年,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重点课题资助额度5~7万元人民币,一般课题资助额度为3~5万元人民币。

2. 成果要求:

1)开放课题要求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2)所有成果除须标注“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for Lithium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New Lithium Based Materials for Advanced Battery Technology”)和项目编号外,应将“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for Lithium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New Lithium Based Materials for Advanced Battery Technology”)作为通讯单位之一。

3)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由双方合同书另行约定。若约定由双方共有,则申请专利/发表研究成果等时,应将“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申请/发表单位之一。

开放课题期满时,若确实无法满足上述成果要求,实验室有权追回全部已资助经费。

3. 课题管理由本实验室负责实施。更详细的课题管理办法,请参阅《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

五、申请办法

申请人根据本实验室申请指南中的研究内容,自行选择课题,并填写《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下称“《申请书》”,下载链接见文后)。请以A4纸打印,一式二份,经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公章(备案法人章)后,于20251008日(含)前提交二份纸质件及电子版(E-mail:lrmlab@tianqilithium.com)。

本实验室将组织专家对所有收到的《申请书》进行评审,择优资助,并通知申请人,获得资助的申请人自动成为本实验室访问学者。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红梁西一街166号天齐锂业收发室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33 5029

E-mail:lrmlab@tianqilithium.com(邮件优先)

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25年09月17日


【锂资源综合利用与新型电池基础锂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