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资讯 >

垃圾桶装上芯片分类监管更便利

发布时间:2021-04-21 09:33:04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尖山新区(黄湾镇)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晒出亮眼成绩单:成为全市唯一上榜2020年度浙江省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名单;蝉联海宁市2020年度垃圾分类考核红榜;成功创建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三级垃圾分类先进集体、单位16家,数量在全市领先。

垃圾桶装上小芯片 生活垃圾“上云端”

钱江村和尖山社区的自建房小区试点了农村生活垃圾“互联网+智慧收运”模式,也就是在收运车上安装智能称重设施,分别清倒农户家门口2个对应颜色的垃圾桶,清倒时扫码、称重、评价全过程操作,村里大屏幕实时显示每家农户分类情况和垃圾重量,真正实现专车专收、源头分类。不久后,这一模式全面推广覆盖至其他6个村和黄湾社区自建房小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互联网+智慧收运”全覆盖。

“操作熟悉后,速度就快了,感觉很好。”保洁员张爱芬一直负责阮家场区域的生活垃圾收运,只见她熟练打开易腐垃圾桶查看分类情况,随后将垃圾桶放上车称重,并按下“及格”按钮。“村民们也都熟悉了这个系统,知道一上称就决定了红黑榜积分,正确率越来越高。”

这枚小芯片,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大数据。在尖山村村民委员会,村垃圾分类专管员徐群峰时不时就要查看“垃圾分类智能化监管平台”,“前端的保洁员传送回来的信息,这里能实时看到,有异常的话我们就会去核实。”

在徐群峰看来,这枚小小的芯片大大减轻了志愿者、保洁员和村干部的工作量。以往,由村干部带队挨家挨户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拍照、评分,耗时耗力,现在每家农户每天监测,数据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对后续的垃圾分类常态化管理也能起到大帮助。

一组数据为农村生活垃圾“互联网+智慧收运”全覆盖做注脚:截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8%。

“撤桶建箱”全覆盖 垃圾分类还能“赚钱”

时间回溯到去年8月。尖山新区(黄湾镇)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网格管理“神经末梢”优势,依托民情走访、座谈调研等形式确定“箱房”选址、投放时间等,全面完成8个封闭式小区9座生活垃圾定时定点“红色箱房”建设,2020年实现城镇小区定时定点“撤桶建箱”投放全覆盖。

针对散落零星的老小区,尖山新区(黄湾镇)在全市首创“小绿桶+箱房+巡回智慧收运”模式,目前黄湾集镇5个老小区6座箱房已投入使用。

“只需要在智能设备上输入手机号码,或者掏出手机扫一扫小程序二维码注册‘环浙里’账户,选择相应的可回收物种类,回收站的箱门就会自动打开。”在尖山社区新民苑,志愿者向大家演示了回收投递操作方法。

原来,依据垃圾分类标准将垃圾投入不同的箱房后,设备会对投入的垃圾进行智能识别和称重,并根据不同废品的市场价格计算返现。“垃圾回收实行分类计价,可兑换成资源币,累计达到10币后即可提现,方便快捷。”志愿者介绍。

截至目前,区(镇)共有7个小区“环浙里”智能可回收柜投入使用,此举惠及7个小区3000多户1万余人,建立起线上定点智能回收体系,率先在全市实现小区智能可回收柜全覆盖,开启“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

据介绍,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站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最新技术,实现了小区24小时全天候可回收物自助投放、在线积分、现金返还、定时清运的全流程服务,具有便利性和易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