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资讯 >

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在抓紧推进

发布时间:2021-04-02 10:28:43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也是迈向碳中和的重要窗口期。从长远看,要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近日举办的第30期“气候沙龙”上,21世纪中心主任黄晶讲到。

自2018年2月以来,“气候沙龙”通过搭建科技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交流沟通的平台,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近来,沙龙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话题进行全面、深入探讨,如碳中和目标下科技的支撑作用、碳市场与碳中和、CO2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等,本期关注“国际视角下的碳中和目标”。

能源结构调整是关键,负碳技术不可少

能源结构调整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

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据国新办举行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介绍,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发展风能、光伏、水电以及核能等新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但在最大限度去煤的前提下,未来20年-30年后依然可能还会有煤炭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因此要实现碳中和,依然需要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及碳移除技术。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CCUS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未开展大规模全流程的技术集成示范。“十四五”

规划中已明确,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展CCUS重大项目示范。

业内专家建议,国家层面应高度重视并提供有力政策和商业化策略,支撑部署CCUS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此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海滨认为,我国还应站在国际视角下,积极学习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完善国内技术水平,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21世纪中心总工程师孙洪表示,21世纪中心正在抓紧推进国内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工作,积极发挥科技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关键支撑和引领作用。“技术发展路线图需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结合国际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合作平台和创新科技合作机制,共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清洁能源发展是国际议题

“创新使命”(Mission Innovation,简称MI)是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发起的清洁能源领域全球多边合作机制,24个国家和欧盟正式加入了这项倡议,我国是最早发起“创新使命”倡议的国家之一。

2015年-2020年,“创新使命”第一期共设立8个联合研究工作组,我国牵头智能电网和生物质燃料两个工作组,此外,还深度参与了碳捕集、绿色氢能、建筑供热制冷等5个工作组。

“我们的定位是由政府科研资金作为引导,使企业投资人与科研人员协同起来加速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研究员、“创新使命”智能电网工作组组长王一波表示,成员国清洁能源领域政府性研发投资占全球的80%、电力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75%、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的67%,同时GDP占全球70%、人口占全球60%。

目前,“创新使命”第一阶段工作已结束,在“倍增计划”即“五年内实现清洁能源领域的政府科研投资翻倍”的引领下,成员国5年内清洁能源领域的政府科研投资大幅提升。

第二阶段将聚焦制约全球能源转型、能源获取和能源安全目标的重大技术差距,提出技术可行的使命目标,并吸引相关各方合力推动目标的实现。其中,“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将开展技术和实证研究,到2030年在全球建立10个以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电力系统示范工程。这些工程能够实现完全依靠接近100%的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的运行,并实现系统成本经济可负担。

本报记者 崔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