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资讯 >

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14-11-11 20:41:48   来源:阳江日报    浏览次数:
 
  今年9月,阳江市吹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其中“宜居乡村”工程再次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摆脱”生活垃圾脏乱现象被提上日程。
 
  日前,省人大调研组对我市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进行调研。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市39个镇级垃圾转运站和全市7781个村庄(不含市区街道所辖村庄)生活垃圾收集池(屋)已全部建成,但由于技术、设施限制,农村垃圾尚无法做到分类减量处理。
 
  现状: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模式逐步建成
 
  记者跟随调研组先后走访了阳东县北惯镇赤平村林张自然村和合山镇垃圾转运站。在林张自然村,记者看到该村的村场、道路均比较整洁,没有垃圾乱扔乱堆现象,在村尾设有一间垃圾屋。据村长介绍,该村在2008年对垃圾屋进行了改造,并聘请了两名保洁员两天清扫一次村场,各家各户每天只需将自家垃圾送去垃圾屋即可,会有运输车将垃圾运往镇上的垃圾清理站。“现在村里有绿树、有池塘,垃圾的臭味儿也没了,住着舒心多了。”村民林伯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投入3亿多元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体系。全市39个镇级垃圾转运站和7781个村庄(不含市区街道所辖村庄)生活垃圾收集池(屋)已全部建成,逐步建立了“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市县(区域)集中处理”的模式。目前,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8%,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0.1%。“从目前来看,阳江的农村垃圾处理水平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主任委员陈耀光说。
 
  困扰: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水平较低
 
  尽管近年来我市逐渐加大了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基本建成“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处理体系,但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清运收集系统尚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垃圾分类减量水平较低。
 
  农村生活垃圾涉及保洁、收集、转运、处理等各个方面环节,在合山镇垃圾中转站,记者看到,站内只有简单的垃圾运输车、清扫车,工人们也只是将垃圾装车运走,并未对垃圾进行压缩减量处理,运量大、成本高,而在垃圾站附近的道路两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堆积现象时有出现。
 
  不少省人大代表提出,农村生活垃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短板”,转运站、垃圾处理场设施配置较为落后,没有形成长效、可持续的管理机制。特别是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尤为重要,多数生活垃圾可就地处理,回收利用,减少垃圾运输成本。陈耀光坦言,受垃圾处理设施、技术限制以及投入经费不足因素的影响,阳江农村垃圾处理距离“就地消纳为主,集中处理为辅”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
 
  支招: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
 
  针对我市乡村垃圾现状,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认为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整治农村生活垃圾脏乱现象的“主力军”,应当努力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要着力解决垃圾处理设施、费用、技术问题,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
 
  省环境卫生协会会长陈善坤认为,若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就要有经费保障,城镇应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乡村可适当开征,既可以保障垃圾处理经费,也能通过收取费用来约束村民乱扔垃圾的行为,使之将保护环境变成自觉行为。此外,要逐步将垃圾转运站改造为压缩站,最大限度减少运往县垃圾处理场的垃圾量,如果改造难度较大,可考虑市场化运作,或由各县(市、区)统一采购移动垃圾车厢,减轻乡村垃圾运输成本。
 
  针对之前阳东县与市区相邻,生活垃圾一直在市垃圾填埋场处理问题,调研组成员陈辅淳建议,要加快推进阳东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减短该县乡村垃圾运距。同时,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