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1.9亿元,2023年229.47亿元,2024年335.4亿元,2025年上半年219.6亿元……
厦门市2025新能源产业“四链融合”对接会日前在厦门同安区举行。会上公布的这组新能源产业产值数据表明,同安作为厦门新能源产业主要承载地,其产业产值实现连年跨越式增长,释放出当地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同安新能源产业产值实现每年100亿元的跃升,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厦门市同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桂良表示,同安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持续发力,通过“四链协同”,全域发力,驱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2023年,厦门市将新型储能产业作为未来五大风口产业之一,提出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的发展目标。同安区积极响应发展要求,依托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同安新城和工业集中区产业载体,全力打造东南新能源集聚区、厦门科学城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今年上半年,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新增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341.9亿元。
“我们以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为载体,围绕厦门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画圈,绘制了‘从原材料到锂电池成品’的全产业链图谱,实行‘一企一策’‘全程代办’省心服务,助推相关公司项目提前500多天投产、‘拿地即开工’,成功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抱团’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锂电池全链条优势。”周桂良介绍,同安把“链式思维”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勾勒出“核心产业筑基、关联产业赋能、衍生产业拓维”的集群蓝图,以头部企业为牵引,逐步延链、补链、强链。
厦门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12月,公司在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成功竞得土地,筹建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有望成为带动区域新能源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动力。从当年9月签约到12月顺利完成土地摘牌,项目仅用3个月便成功落地,折射出当地招大引强,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高效执行力与坚定决心。
目前,同安区已落地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项目180余个。这些项目达产后将助推同安打造3000亿量级的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优化创新发展生态
成立于2019年的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目前已在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客户广泛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协调资源,引导组建厦门市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使企业共享信息、技术、市场等要素,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营造良好产业生态,从而提升区域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是同安区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同安区坚持将新能源产业攻坚作为“一号工程”,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持续发力,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在创新链方面,同安依托厦门科学城核心区的孵化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在产业链方面,同安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在资金链方面,同安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在人才链方面,同安实施精准引才政策,打造高层次人才高地。
此次召开的“四链融合”对接会,不仅是产业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创新生态闭环的攻坚起点。“四链融合”是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个关键要素深度结合,通过各环节的协同互动,形成相互支撑、高效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成果。“四链融合”不仅能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能为区域经济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江认为:“下一阶段,建议同安实施整体强链、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措施,加快完善上游供应端及下游应用环节等产业短板,进一步健全新能源产业链条。”
对接会上,厦门市工信局发布了55项新能源本地应用场景需求,聚焦新能源发电、绿色微电网、智慧能管、充电设施四大领域,总投资7.4亿元。厦门市工信局企业处处长梁盈鑫表示,当地正以新能源产业上下游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抓手,围绕城市更新、零碳园区等多元场景,动态谋划新能源产业发展场景机会清单,使场景应用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力点。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同安将持续拧紧“四链融合”发条,让创新链更活、产业链更韧、资金链更畅、人才链更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